石材设计厚度20mm,施工实际18mm,如何结算?工程争议深度解析
一、争议事项
设计图纸明确标注石材厚度为20mm,但施工完成后,经过荔枝面或烧面加工的石材实际厚度只有18mm。
二、双方观点
🏗️ 施工方观点
核心观点:设计20mm厚度指的是光面石材的厚度,当加工成荔枝面或烧面后,实际厚度为18mm是市场默认标准,属于合理的加工损耗。
具体理由:
- 加工工艺必然性
- 荔枝面加工需要通过机械敲击去除表层2-3mm,形成粗糙表面
- 烧面加工需要高温火烧处理,表层会有一定程度的损耗
- 这是行业通用的加工工艺,无法避免
- 市场惯例支持
- 根据市场调研,90% 的石材供应商将20mm毛料加工后按18mm成品交付
- 行业内普遍认可"毛料厚度"包含加工余量的概念
- 18mm荔枝面/烧面石材的市场价格就是基于20mm毛料计算的
- 成本合理性
- 20mm石材成本比18mm高15-20%
- 如果要求荔枝面石材保持20mm厚度,需要使用22-23mm毛料,成本将大幅增加
- 这不符合市场定价逻辑和行业惯例
👔 业主方观点
核心观点:合同明确约定石材厚度为20mm,实际交付18mm石材构成违约,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扣减相应工程款。
具体理由:
- 合同约定明确
- 设计图纸写明要求"石材厚度20mm"
- 设计图纸未提及任何加工工艺对厚度的影响
- 应当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及合同约定履行
- 质量标准担忧
- 18mm石材在强度、耐久性方面可能不如20mm石材
- 存在安全隐患风险
- 市场价格对比
- 市场上18mm石材价格确实低于20mm石材
- 施工方通过降低厚度获得了不当利益
- 业主方权益受到侵害
⚖️ 法律依据分析
国家标准:GB/T 18601-2009《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规定,室内板材厚度允许±1mm误差,但未明确加工工艺对厚度的影响。
三、中立观点
🎯 综合分析
经过对行业标准、市场惯例、图纸设计,我们认为:
争议本质:不是简单的厚度数字问题,而是设计图纸及合同约定不明确导致的理解差异。
关键问题:
- 合同是否明确区分"毛料厚度"与"成品厚度"?
- 是否约定了具体的加工工艺及其对厚度的影响?
- 厚度测量标准和方法是否明确?
📋 专业判断
1. 技术层面
- 荔枝面/烧面加工确实会产生2-3mm的表层损耗
- 18mm成品厚度在技术上符合行业加工标准
- 但这需要合同明确约定才能作为结算依据
2. 法律层面
- 《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 关键在于能否证明"18mm成品厚度"属于行业交易习惯
3. 市场层面
- 多数供应商确实按20mm毛料→18mm成品的模式报价
- 但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书面规范
- 各地区、各企业的理解存在差异
💰 结算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结算建议:
按照市场行情,18mm面层加工后的石材按20mm光面石材的结算
大家在项目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设计与实际施工厚度不符的情况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解决方案。
在网上看到一篇在工程中有挺意思的争议
说法一:虽然设计图纸标注20mm厚度,但施工方说要考虑到饰面加工损耗有2mm,所以实际加工完成就只有18mm厚度,属于正常的加工损耗也符合国家标准正负差。
说法二:清单和图纸标注的是最终完成饰面石材厚度是20mm厚度,那么施工方就应该要综合考虑最终做完的厚度所需要的原料厚度,而不是从完成面石材的厚度去减,因为图纸和清单所规定的厚度并不是原料厚度而是完成的饰面厚度,对此结算争议,各位小伙伴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欢迎留言探讨交流~
浏览 838
4
1
收藏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