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建筑师的木结构“营造术”

内容概述

中国当代建筑中,木材正从传统木构向工程化、适应性再利用与低影响循环实践延伸,为室内设计师提供可持续且具文化共鸣的材料选择。

1. 工程木制品(如胶合木、胶合竹)借助预制工艺实现复杂结构与文化表达,像光明国际马术中心用胶合木打造“众檐共景”坡屋顶,既突破传统木材局限,又能融合传统元素,为设计师提供精准的大跨度/造型解决方案。

2. 木材的灵活性适配适应性再利用,可应对场地不规则性(如骆驼湾村廊架用回收木废料模块化组装),或在狭小/遗产场地高效施工,帮助设计师在改造中平衡新旧、节约资源。

3. 木材的可组装拆解特性适合临时空间(如蓝瓶咖啡西岸店的木构室内框架)与模块化建筑(如上海之鱼移动驿站),满足短期空间的温暖质感需求,又支持循环改造,契合低影响、可逆性建造探索。

查看详细报道

行业热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