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空间可持续公共性难搞?永安村两设计给样本
内容概述
云南永安村通过“永安之心”(治理节点)与“永安学堂”(教育节点)两个空间实践,以“空间微介入+机制精设计”激活乡村公共性,为室内设计师提供了乡村空间“可持续公共性”的微型样本。
1. 场地回应:以原生榕树、山地高差为核心组织空间,“永安之心”围树造半围合庭院保留集体记忆,“永安学堂”依坡设三级平台(集散、讲演、自然教育),室内利用高侧窗、斜面屋顶引入流动光影,让空间贴合场地特征与时间体验。
2. 材料与工艺:采用本地红砂岩、夯土、轻钢等材料,结合村民熟悉的低技工艺(夯筑、干砌),通过数字几何控制实现“在地性”,保留红土墙面、木质屋顶的质感,降低建造成本与技术门槛,贴合乡村日常感知。
3. 功能弹性:以时间轴设计使用权,“永安学堂”白天服务学校、夜间/周末开放社区,通过弹性隔断、模块家具适配课程、集会等活动,实现空间“可管理、可持续、可共享”。
4. 机制协同:从“空间建造”延伸至“制度嵌入”,“永安之心”作为议事容器,“永安学堂”通过“学校+村委+村民”共治机制,让空间从“物理存在”转为“日常使用载体”,构建“空间—制度—信任”三位一体的公共性。
行业热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