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提篮桥风貌区以居民视角激活人居型遗产保护
内容概述
本文以上海虹口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从居民视角出发,通过认知地图绘制与网络文本分析识别城市遗产要素,评价其价值与保护现状,为解决风貌区“重貌轻风”问题、推动人居型遗产活态保护提供思路。
1. 居民视角是补全遗产保护的关键:提篮桥作为人居型风貌区,居民的认知能挖掘出建筑类型、街巷肌理等物质要素,以及邻里关系、街区氛围等非物质要素,弥补传统“留房不留人”保护的不足,避免历史建筑沦为无活力的“博物馆”,让设计师在更新中兼顾空间的“形”与文化的“魂”。
2. 遗产要素需覆盖物质与生活场景:居民认知的遗产不仅包括文物古迹、建筑风格,还涵盖邻里交往、美食特产、传统活动等生活场景,这些是海派市井文化的核心载体,设计师需将其纳入保护体系,避免风貌区失去“生活感”。
3. 保护更新要平衡传统与现代:通过IPA分析,优势区(建筑类型、街巷肌理等)需保持;改进区(街区氛围)需重点营造,如保留原住居民、延续社区商业;机会区(居住条件、设施种类)可在保护外立面基础上优化室内功能,既保护遗产原真性,又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求。
行业热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