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vs隈研吾建筑“重轻”两路,教设计师转译传统

内容概述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与隈研吾的建筑,以“重”与“轻”的不同路径回应东方传统,为室内设计师提供传统转译的两种当代视角。

1. 在地性上,王澍用旧砖断瓦重构土地物质记忆,建筑成为土地本身;隈研吾用精密悬挂系统将瓦转译为轻盈符号,建筑是对土地的温柔言说——设计师可参考从“物质深耕”或“符号转译”切入传统元素的方法。

2. 建造真实性上,王澍让设计与建造现场互动,路径、台阶随身体感知生成(过程生长);隈研吾用现代技术实现预设的光影与透明性(现象转译)——启发设计师思考“过程性真实”或“现象性效果”的营造逻辑。

3. 山水精神上,王澍造迷宫式路径引导身体漫游(动态体验);隈研吾用瓦网过滤光线,营造静谧凝视的安宁空间(静态观想)——帮助设计师理解“动态体验”或“静态意境”的空间设计方向。

这场对话不为评判高下,而是以极高水准展示传统转译的两条殊途,为设计师提供“深耕物质记忆”或“探索现象远方”的参考,让传统在当代空间中活起来。

查看详细报道

行业热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