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石材——太湖石
{{StoryDetails.browseTimes}}
宋晓杰


导语

从古至今,地域的差异,导致了江南农耕、沿海渔业与内陆游牧这些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让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
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历代的文人雅士,会对一块石头心泛波澜,让赏石玩石,成为极其高雅的爱好。
这种爱好甚至影响到皇家,北宋因“生辰纲”而起的风波,就是因为宋徽宗赵佶喜爱太湖石,蔡京命人搜刮后运至开封所致。

故宫的太湖石↑
太湖石的概念
太湖石是由石灰岩,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形成,波浪冲激是太湖石形成嵌空通透的重要动因,而湖床、湖岸依然是太湖石主要的来源。

在冬天,冰裂的地面象征的是冬天的湖水,而太湖石名称的由来,表达了文人对冬日石与水的关系之间的理解和体会。

太湖石的产地
太湖石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分4种颜色:红、黄、青灰和灰白太湖石。

过去在苏州所属太湖中的洞庭西山,就能大规模见到太湖石的开采,但现在已经非常少见了,主要产地已经逐渐扩大到南太湖的宜兴和湖州长兴以及北太湖的费县和枣庄一带。

当然在北京、济南、桂林等地,甚至是河南南阳和四川江油的山里也有这类品种。
太湖石的类别

由于开采地域的不同,太湖石主要分为2种:南太湖石、北太湖石。
南太湖石
南方的太湖石质坚而脆,观赏时讲究“瘦、皱、漏、透”。

在南方主要受地下水或风浪的侵蚀,其纹理纵横,脉络显隐,石头表面多有凹坎,俗称(弹子窝)扣之有金石之声。

石头表面还自然地形成沟壑缝隙,洞窝相连,玲珑剔透,犹如天然的雕塑品,浑然天成,蔚为奇观。
北太湖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太湖石也是如此,北太湖石象北方人一样大气、敦厚朴实,没有太多的孔洞。

北方产的太湖石多产于土中,表面比较干涩少有光泽,细纹密布,与大象的皮肤一样,称为“象皮青”。

北京北海公园的琼华岛上的假山,就是用产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的石头堆砌而成的。
石材现状
这款石材由古至今都受国人喜爱,五代时就开始有人赏玩,唐代时已特别盛行,到宋代达到高峰。


石头有两次生命,
一次是物质生命,
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之表,苍古而悠久;
一次是艺术生命,
被人拾取欣赏于心神之间,清奇而当下。


岁月赋予石材生命,
文人雅士赋予石材灵魂。


画中太湖石↑
到了现在,有很多经营太湖石的商家,甚至为了高额利润利用工具加工假太湖石,但因为穿孔工具不能转弯,石材表面也做不出那么自然的肌理,仔细观察还是很容易分辨出来的。
倒是一些艺术家,化其意而用之,创作出了很多具有太湖石神韵的当代艺术品。

而在苏州,建筑大师贝律铭有关的建筑中,都采用了太湖石:
狮子林
狮子林是典型的苏州园林,是贝律铭的祖宅,小时候在园中玩耍的记忆,应该对大师有足够大的影响。


狮子林园中的假山,是由一种中国特有的太湖石堆砌而成,状似狮子滾绣球,所以得名。


苏州博物馆
在博物馆池塘边上的几块斜石点缀,可能就是受到狮子林影响的具体表现。

心中诗意,皆交付诗和远方;石中真情,都传递爱与韵味。每一块有故事的石材都应该被人了解,每一种文化传承都应该被历史记录。
好了,这期的千古石材“太湖石”就介绍到这里,大家有什么见解或者疑问,也可以互动交流。
欢迎留下你的思考,我们一起交流。再次感谢你的阅读,可以加我微信了解更多石材知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本期知识小卡片

点击保存图片,欢迎转发分享
建议征集
对于石材相关的知识,你最想了解哪些内容?
对于本专栏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
欢迎在本文留言区留下你对本专栏的需求与看法;
我会根据你的需求来进行下一期内容的主题的选择,争取传递对你最有用,最贴合你使用场景的石材知识。
如果你对石材的应用感兴趣;
或者在寻找靠谱的石材品牌;
欢迎联系我
一起探讨关于石材的相关知识:

宋晓杰个人二维码 ↑
dop寄语
欢迎把本期内容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只有当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后,才会有更多高手愿意参与进来给大家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愿我们一路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