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从末流拳击手到顶级建筑师

 > 发布于2022-02-16 阅读 9.4k
更多

dop设计(ID:dopdesign)原创

作者丨予荣

编辑丨予荣


10月12号,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了《安藤忠雄:青春》大展,展览现场可谓火爆至极,仍然可以窥见这位耄耋老人的世界级影响力。

△图片来源:baidu.com


不少小伙伴应该还记得上半年,在上海举办了安藤忠雄:挑战》的展览,错过这次展览的小伙伴,可以来北京观看这次大展,相信绝对让你不虚此行。


“惊艳、震撼”是安藤忠雄系列展览给人留下的最大印象。此次北京的展览将再现安藤的经典作品。“光之教堂”、“水之教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冥想空间”都将通过1:1的方式复刻在现场,让观赏者完全沉浸在安藤营造的氛围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冥想空间

图片来源:Stephane Couturier

趁着安藤的北京大展进行的如火如荼,不妨让我们来看看安藤的趣闻和建筑大师成长之路吧。


“没文化的日本鬼才”

多多少少了解安藤的人,都知道他从未经历过建筑学的专业教育,没有上过一次专业课程,也没有任何学历。好多人戏称他是“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不无道理。


1941年,安藤出生在日本大阪的一个贫困家庭里。他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的木工房度过的。

△图片来源:爱范儿


为了养家糊口,安藤早早辍学,凭借着强壮的身体,他16岁就开始练习拳击,一年之后就成为了职业拳击手。按理说,他的人生轨迹也就按照这样的路径发展下去了。

△图片来源:baidu.com


但安藤一向爱看书,经常去书店。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他徜徉在书店的暖意氛围中,偶然间他发现了一本书,这本书给安藤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诱惑,成为他未来建筑职业发展的起点。


这是一本介绍柯布西耶作品的小册子。

△图片来源:baidu.com


就是这本册子给安藤带来巨大冲击力。书中,柯布的作品让安藤久久注视,不愿离去。就是以这本书为起点,他产生了对建筑学浓厚的兴趣,迫切渴望去踏入这片未知的领域。


内心的欲望慢慢滋生。18岁,安藤离开了拳台,利用拳击台上赢得的奖金开始了自己的环球之路,探寻世界各地的建筑,并且一直坚持自学建筑学的课程。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安藤不仅当过拳击手,还当过卡车司机。青年时期的职业经历让安藤练就了强健的身躯,也练就他强大的内心。


他并非是“没文化”,只不过是贫穷的家庭并未给予他“赢在起跑线上”的可能,但他天性勇敢、果断,坚毅。这些优良的品质也让他能够有勇气和毅力坚持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心存希望,向着光亮前进!

△图片来源:荒木经惟


1969年,安藤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


1976年,安藤设计了自己的成名作——住吉长屋,三年后,他凭借这个项目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年度大奖。这一年,安藤38岁。所以,“好饭从来不怕晚”,关键是看你怎么做。


这栋小小的建筑有着极强的能量,即使在现在也仍然被很多人看做住宅设计的“圣经”


接下来,小编就跟你们好好唠唠。


一切的原点——住吉长屋

住吉的长屋是安藤的处女座,是安藤工作室成立8年的作品,它有一个“世界之最”的称号——世界最小的著名建筑。(当然,这也应该是对安藤的夸赞,不然他把柯布放在哪里?)

△图片来源:《大师系列: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


住吉的长屋外表决然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住宅建筑,十分封闭。清水混凝土的外立面仅开了一扇小门供人出入。外立面的唯一装饰就是建筑模板的螺栓孔眼,除此之外,我们找不到这栋房屋的任何特性和表情。


整栋建筑面宽3.3-3.6米,进深约10-12米,占地面积只有33.7平米,呈现出狭长幽暗的特点。安藤面临着一个十分紧张的用地状态。

△图片来源:《大师系列: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


我们来看看安藤是如何化劣势为优势,扭转乾坤的。


从立面来看,整栋空间分成三等分,两侧分别是具体的使用空间,中间部分是露天庭院,用来增强室内的采光。庭院内有一处室外楼梯,保证了一层各个空间都可以直接步入二层。二层的两端则由一个室外走廊联通。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看这个轴测图你就会更加清楚了。

△图片来源:《大师系列: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


在二层两端的空间里,每处还有一个微型的采光井,这个采光井也非常重要,我们后面会谈到。


哔哩上有up主详细分析了安藤在这里用到的空间叙事的设计手法。


他认为安藤设计的住吉长屋运用了“过渡——突然——欲扬先抑”的空间叙事手法。(此处@郑楠建筑师


让我们跟着安藤的脚步一点点来看。

△图片来源:《大师系列: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


当我们从室外走向室内,先经过的是两层通高的玄关,这个狭小的空间衔接了内外空间,为接下来的路线做了铺垫,避免了从室外过渡到室内的平铺直叙,也保障了业主的隐私,这个地方就是过渡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然后出玄关,我们就来到了一个较为压抑、灰暗的客厅空间。再往前走,我们就来到了露天的庭院。从灰暗到明亮,完成了空间叙事的“突然”性,这样的转变和路线发展,让长久待在客厅的人似乎更容易感受到明亮光线的不易,形成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开放到半封闭到封闭,最后到达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场所,这里就是安藤的用意所在,就是空间叙事的高潮。


尤其在这个空间感受到45°阳光斜射入庭院中时,安藤对“光”的追求就达到了圆满。周围的客厅、餐厅以及楼上的卧室都能从这个庭院当中获得自然采光,与自然产生接触。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让我们继续迈着步伐前进,走上楼梯缓缓上行。在四面都是混泥土立面的情况下,伴随身体的上升,我们会感受到围合程度的减弱,光线愈发强烈。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然后我们到达二层,分别是次卧和主卧。这里也能发现安藤对光线的安排,打开卧室的衣柜,从天顶上流泻下来的自然光让空间更加静谧,深邃。

△图片来源:baidu.com


可以发现,整栋建筑,伴随着身体的移动,安藤对光线的运用可谓是如一而终。从压抑到光亮到寻找光亮,人的身心状态也跟随着产生丰富变化,空间的叙事性十分丰富。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住吉的长屋完全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住宅设计,它让我们看到了“小体量大能量”的魅力,感受到了安藤对于空间把握的巧妙性。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混凝土是安藤重要的建筑语言,住吉的长屋也不例外。四周都是混凝土,隔绝了两侧的阳光,保障了建筑空间的保温节能效果,也使得整栋楼梯更加坚固,避免产生倒塌的情况。


可以说,安藤的住吉的长屋从叙事的手法、光线的运用、材料的安排、结构的把控等都称得上是精妙、独到。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但从功能来讲,它并非是一件让人住的舒服的作品。


就连当时安藤这个项目获奖时,评委会非常中肯的说了一句:“其实这个奖项应该颁发给居住在这间房屋的主人。”


这栋建筑真的适合居住吗?四周都是混凝土围墙不会让人觉得生硬吗?空间面积已经非常狭小,还要浪费三分之一的位置做中庭吗?下雨天、刮风天,下雪天,岂不是连去个厕所都要打伞?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安藤完全没有在意这些外界的质疑,他只要说服业主就可以了。迄今为止,这对业主夫妇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近四十年了。


简而言之,住吉长屋之所以获得大奖,是以牺牲生活的舒适和便利,换取了自然的温柔和严峻,而在安藤看来,后者才是创造真正丰饶生活的关键。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住吉的长屋打破了“住宅只能这样”的魔咒和固定模式巧妙地引入了“大自然”的元素——水、风、气、阳光,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之下,在生活空间寻找到一丝安慰和自然。这是住吉的长屋最成功之处,也最能体现日本精神的神来之笔。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此外,住吉的长屋还用一种坚定的、牢固的姿态反映了日本本土多灾多难,人们坚韧的战斗精神。冷酷的外表,完全隔绝于世的姿态表达了人们既顺应自然,适应自然,但也必须战胜自然的能力和态度。


多年后,安藤设计的许多项目——教堂三部曲,广东和美术馆、保利剧院等我们都能从其中窥探到安藤对于光线的运用以及对建筑背后深刻的人文思想和社会问题的考量。


住吉的长屋成为了安藤建筑生涯重要的起点和原点!


一半是天堂,一半是人间

安藤最著名的作品当是他的教堂3部曲——水之教堂(1988年,日本北海道)、光之教堂(1989年,日本大阪)和风之教堂(1989年,日本兵库县)

△Church on the Water / 水の教堂

图片来源: 建筑小师

△Ibaraki Kasugaoka Church / 光の教堂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Chapel In Mt. Rokk / 风の教堂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在平静的湖面与水对话,在“光的十字”之下与神灵对话,在“风的长廊”中与自己对话。


安藤对教堂的设计改变了传统上大家对教堂威严、崇高的认知,他将水,将光、将风引入,代替上帝同朝拜者对话,让人在祈祷之时发现生命的力量,也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


让人置身其中,仿佛一半是天堂,一半是人间


“在我眼里,建筑是一种特殊的装置,它能与自然取得和谐统一,使人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丰富的生命力。”

——安藤忠雄


安藤位于北海道的“水之教堂”,整体建筑由矮墙、水池及建筑主体构成,他们分别对应了教堂的功能空间——交通空间、服务空间以及主祭室。整座教堂在群山植被的环绕下,显得静谧安详。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从平面上看,“水之教堂”以方形元素为主题,在体量大小,等级关系以及材质运用上有所变化,布局和谐,对称均衡。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路径规划上,沿着矮墙缓步前行,开阔的视野逐渐被矮墙和建筑体所限定,随后到达幽暗的建筑入口,来到玻璃空间,视线突然开阔起来,四周的玻璃映衬着蓝天、白云和远山,让人不禁开始冥想深思,整个空间充满了宗教的肃穆。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与围墙的遮隐形成对比,这里的玻璃空间让人觉得通透,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现了空间叙事的转换,成为空间序列的初次高潮。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然后沿着弧形楼梯拾级而上,幽暗的弧形楼梯同刚才的玻璃盒子再一次形成对比,视觉从明亮转为灰暗,为空间序列的二次高潮做准备。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随后,映入眼帘的就是明亮开阔的主祭室。整个空间序列在这里达到了顶点。远处的十字架矗立在平静的水面上,微风吹起,激起一层层涟漪,让人达到了心灵和身体的双重净化。


整栋建筑呈现出开阔——灰暗——开阔的多重空间序列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安藤设计这片水域中,挖渠引流,精妙的计算了河流流入的角度,使得任何一阵微风吹来,都能激起层层涟漪,达到设计效果的最优化。


每年5月到11月,教堂正面15米(长)X5米(高)的巨大落地窗会完全打开,使整个教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少新人会来这里办婚礼,这样的效果分分钟出大片。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但是就连安藤自己都说过:“教堂对着水面敞开,实在太冷了。”


但冷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他看来,同自然的亲近远远大于功能!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将自然元素——水、风、光引入到室内,打破原有的四方盒子的创作理念,安藤把他的自然主义情怀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认为建筑绝不仅仅是为了遮风避雨,与自然的契合和心灵的沟通能够让人产生同建筑空间更持久的联系和依赖


同样,安藤的光之教堂,借用自然光同建筑的结构形成十字架,让人产生敬畏虔诚之心的同时,更让人感知到自然的魅力。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风之教堂通过纵向排列的柱子,用钢结构模拟廊柱的效果,半透明的磨砂玻璃围合成半封闭的效果,走廊尽端连接的是大海和峭壁,而在另一端通过某种隐晦连接教堂大厅,整体拉长了时间感,模糊了朝拜者的尺度感。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让人在行走过程中完成了礼拜前的心理铺垫。


让我们再横向对比一下三座教堂的平面图

△图片来源:建筑小师


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这三座教堂的平面布置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用了方形的拼接、交叉、组合


这就是安藤一向喜欢的几何学,他试图通过最简单的几何形构造成空间,达到“纯粹空间”的建构。


这不同于柯布通过身体的运用将空间营造成有机形态。安藤更在意的是“形而上”的意境营造


这种纯粹并非随意拼接和舍取,而是经过精密的计算实体建筑的抽象性,进而为材料、光线、体验提供载体。


安藤不仅喜欢方形,还非常偏爱圆形。


你看,安藤在中国最新的作品——和美术馆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巴黎Pinault收藏博物馆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保利剧院的椭圆形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甚至一个小小的公厕改造,都是以圆形为单位。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在安藤看来,圆形是几何的原点,任何图形都来源于此。


圆形也意味着和谐,人与人谐,人与境谐。圆形更富有有机形态,更能体现出万物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安藤将自己对于自然的理解运用到了建筑构造的最深层次。


建筑家?也是艺术家!

今年3月份,在安藤设计的和美术馆内的展览——“超越:安藤忠雄的艺术人生”,向我们讲述了安藤不仅仅是一位建筑师,还是一位勤于思考,热衷实践的艺术家。


巴勃罗·毕加索、埃斯沃兹·凯利、亚历山大·考尔德、理查德·朗等都给安藤带来巨大的影响。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其中,毕加索的知名画作——《男人和女人体》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这幅作品是毕加索晚年之作,我们能从画面上看到男人和女人之间情感的张力和欲望的爆发。


安藤认为,毕加索的许多作品都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暴力和本能的力量。他创建的立体主义更是让我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受益匪浅。

△图片来源:baidu.com


在安藤的许多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将建筑线条解构、拼接、重组,他的建筑平面也颇具立体主义的风格特征,这在前面我们就已经叙述过了。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我想起了一句学术界的玩笑话:“写文章要重视结构,天底下观点没啥特别新鲜的,但排列组合出奇迹。”


这不就像是安藤在创作中不断反复排列组合吗?只不过安藤在拼接组合时尤其注重美感和意境。


展览内还有20世纪著名的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动态雕塑”。

△图片来源:和美术馆


理查德·朗《红板岩圈》

△图片来源:和美术馆


除了西方著名的艺术家,白发一雄、 李禹焕、杉本博司等东方艺术家也是激发安藤忠雄艺术灵感的关键人物。

△李禹焕《从线开始 No.780132》

图片来源:和美术馆


在安藤许多的采访或者展览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相同的物体——青苹果。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图片来源:安邸杂志


青苹果对安藤来说意味着“青春”


“我在其中寄寓着想分享给大家这样的信息——不失‘青苹果之心’,坚持奔跑,待人生百岁,也能拥有一场100岁的青春年华。” 


安藤借用青苹果来比喻人们内心的某种情愫或希望,他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坚守内心的青春和朝气,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挑战自我。


如果说路易斯康对光的运用倾向于“炫技”式的再现,那么安藤忠雄对光的理解更接近于神灵旨意的表现,他追求的不仅是空间的奇幻效果,更是光给建筑带来的生命和意义。

△图片来源:baidu.com


正如古罗马万神庙中那束给年轻的安藤带来希望的光,让他毕生都在追逐光线。


也正如他所说:“对光线的追求就足以成就一座建筑。”



关于大师——安藤忠雄的生平经历、设计作品展示、设计理念分享......等的介绍到这里就结束了。


当然,想要完整了解一个设计师的更多内容,除了本身的经历之外,社会背景经历、时代的变化、时代思想等等影响都十分重要。


在这里推荐大家可以通过《设计地图(历史版)》,对照相对应年代,更好的了解大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成果▽▽▽▽

△会员免费看噢~

△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End-

欢迎转发文章到朋友圈



以下内容需要登录观看

登录
#学习方法#设计通识

本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内容系作者授权发布,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收起
表情
发送

来抢个沙发吧~

游客

游客 开通会员

资料 0 提问 0
笔记 0 回答 0
图文 0 人气 0

最新图文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