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t使用效率不高?大概率是思维的问题

 > 修改于2024-04-08 阅读 279
更多

近期发现很多小伙伴问的问题有很大的共性,让我想到之前很多画施工图的小伙伴为什么会放弃,今天浅谈一下个人看法。


从传统制图流程转到BIM工作流的小伙伴大致分为两种:一类是以方案建模、渲染为主;一类是以施工图为主。


这两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传统工作流程中的两类工作,当然也会有相互的转换,一般前期进入室内设计行业,都会以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辅。


从以往接触的新手来看,第一类以方案建模、渲染为主的小伙伴适应Revit软件会相对快一点,毕竟都是空间建模嘛,对设计方案的空间感会更强一点,着重于设计逻辑的表达。


第二类以施工图为主的小伙伴普遍觉得Revit建模比较难,因为他们从入行开始就被训练成了工程制图的思维。


所谓的工程制图思维就是把设计方案的三维变成二维,用切片的方式表达三维形体和构造,用二维的方式提供三维信息。由于多画一张图就意味着多一份工作量,所以大家就想到了很多种少画图也能把构造说清楚的画法。


对于一般简单的设计当然没问题,但是对于很多相对复杂的结构,就需要用“透视眼”做出很多理想化的方式去表达。但是,这个“透视眼”也有着一些无法避免的弊端:


A、学习成本高。没个几年的磨练掌握不了。

B、标准不统一。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透视眼”。

C、不同的“透视眼”很难被每一个都能被工人师傅所领会。

D、人脑的空间想象力有限,总有“透视眼”看不到的地方。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试一下,用Revit把你认为“天衣无缝”的施工图还原出来,看看会发生什么...


你会发现“天衣无缝”的施工图哪哪都是问题,各种表达方式不统一、各种前后关系不对应,还有可能出现不同楼层的核心筒的位置出现细微的偏差...


所以,如果你带着工程制图思维用Revit建模,会发现哪哪都不好画,还不如直接用CAD来的酣畅淋漓...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

1,既然建的是模型,就用模型的优势去表达空间和结构关系,比如带尺寸标注轴测图。

2,既然建的是模型,图纸也可以随意生成,那么一张图表达不清楚,就可以多搞几张,没必要用工程制图的思维反复折腾。


有没有感觉这样会好很多了?

完全不用担心平立剖是否能对应,完全不用担心材质和尺寸标注的问题,也不用担心需要多画图纸的问题,只需要将精力花费在如何更好的优化设计上...

以下内容需要登录观看

登录
#BIM通识

本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内容系作者授权发布,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收起
游客

游客 开通会员

资料 0 提问 0
笔记 0 回答 0
图文 0 人气 0

最新图文 查看更多 >